在參觀前就大排長龍了,見識到了到底有多少人潮呢,走了一段時間才終於進去了!
進場後眼前逐一出現張擇端本、仇英本、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圖!
首先介紹三個不同的版本著作: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原著,為北宋風俗畫作品,內容描繪了清明時節的北宋─京城汴梁至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晴明上河圖為長捲形式,而畫中人物約500多人,張擇端深深描繪出衣著的不同,神情的異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統一卻富於變化的畫中,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再者清院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是由清朝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的,1736年12月15日奉敕繪圖,於1740年告成,是清明上河圖最著名的仿本。清院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為清高宗乾隆皇帝常令宮廷畫家依據宮廷所藏古畫仿作,承旨作畫的畫家往往須先呈覽畫樣,經皇帝審稿,皇帝決定依原稿或需增刪,奉核呈可後方能完成。尤其畫作精密的人物群像,更是須要先起草稿,甚或歷經塗塗改改,再轉換成正式的畫面,對畫家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種必備功夫,尤其是寫實、多人合作的畫,更需要定畫稿以協同作畫,完成的畫稿,古人謂之「畫樣」。
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仿本則是以明朝人的眼光看到的北宋繪畫的認識,紙上雲煙、較乾淨,少了深刻寫實的張力。仇英早年當過漆匠,並為人彩繪棟宇,後為文徵明所稱譽,周臣賞識其才華,便教他畫畫,仇英臨摹宋朝人的畫作,幾乎可以亂真,併繪製清明上河圖。
接著我再往內走到最底 ,本場主角-會動清明的清明上河圖,把原著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放大約30倍,以約略估計十幾台的投影機投影至長110公尺,高6公尺的巨大螢幕,表現出身陷其中的感官視覺!!
緊觀賞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約分成三段:
1.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2.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裏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裏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3.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著「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準。
我與同伴們緊緊盯跟著清明上河圖的變化,從白天至夜晚,畫中人物生動的動作,細緻的畫中小船、房屋,小樹,期間內心世界不斷發出讚嘆聲!!就這樣我們整整花了2、3堂課才把整個展覽參觀結束,很高興這次的校外參觀如此的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